如何解决健身场地难找、价高难题?国家发改委提出三大要点

人民网 原创稿   2022-03-31 13:41:02

人民网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申佳平)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多锻炼、少生病”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面对公众需求,如何解决场地难找、价格过高等难题?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针对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三大要点。

要点一:控制大型综合体育场馆规模、数量

据了解,《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期正式对外印发,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提出了8方面29条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介绍,《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最高层级的顶层设计文件,是指导“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全民健身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赵辰昕坦言,过去一提到体育设施,很多人会想到比较“高大上”的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往往座位多、场地大。但是其中有一些不一定完全实用,有的成本很高、耗能很大;有的离城市有一些距离,老百姓想去运动也不一定便捷;有的建成之后,缺乏后续赛事活动支撑,日常开放成本高,利用率比较低。

他表示,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意见》提出要控制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的规模和数量,是要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新载体的“新”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的导向,即全民健身的导向。要推动健身场地设施由服务大型竞技赛事,向服务老百姓日常健身转变,由贪大求洋向绿色生态和经济实用来转变,能够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二是新的空间。主要是绿色生态的健身空间,场馆要坚持绿色生态,尽可能耗能低,周边环境也更加符合生态的要求,让人民群众走向大自然,在绿色生态的环境中参加体育锻炼。

三是新的活动。近年来,冰雪、徒步、登山、攀岩、露营、汽车、摩托车、水上、航空等运动方兴未艾,户外运动已经成为“阳光、快乐、绿色、健康”的代名词。

要点二: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跟着人走”

值得注意的是,让人口成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定位器”,是这次《意见》传递的一个重要理念。

“从过去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各地在布局建设体育设施时,还没有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透露,在城市里面,人民群众往往是“一场难求”“望价兴叹”,但在比如郊区、农村,体育设施却不同程度有所闲置。

他表示,要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指挥棒”作用,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时,把常住人口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资金分配考虑因素,引导和指导地方优先在人口密度大、辐射人口多、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位置,布局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跟着人转、跟着人走”。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引领,推动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通过标准化来促进均等化。“让大家无论身处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够享受到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欧晓理同时还表示,将指导地方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支持打造一批亲近自然、集约高效的户外运动设施,用体育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绿水青山赋能引流,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要点三:全民健身助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全民健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内容。”欧晓理指出,全民健身具有多元价值。对个人来讲,是最实惠的健康投资,可以促进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锤炼人格、磨炼意志,让人们不改少年模样,也无惧白发苍苍;对社会来讲,是最普惠的公共服务,可以全人群公平享有,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关口前移,降低全社会的医疗支出;对国家来讲,是最经济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带动人的全面发展。

他同时指出,全民健身也是衡量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能够大幅增加,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不仅意味着群众体育大发展,更代表我国人民身体素养、精神状态、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产业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全方位的提高。

“如果有一天,全民健身成为了城乡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社会时尚,人人都想运动、能运动、会运动,那么我们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欧晓理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推动有关部门细化政策措施,统筹运用好规划、政策、投资等多种工具,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促进全民健身的长效机制,助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