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俄乌冲突和美国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影响全球能源格局。中国是全球能源产业的枢纽和中心,油气对外依存度高,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局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中国要如何去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上周举行的《bp世界能源展望》(下称《展望》)2023中文版发布会后,bp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SpencerDale)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
戴思攀表示,中国政府非常关注能源安全的问题,希望支持新能源车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来缓解能源安全的影响。
“为什么中国政府支持新能源车的发展呢?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蓝天,减少空气污染;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可以帮助建立汽车生产的工业基地、提供就业,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石油的进口,可以用国内生产的电来替代石油。”戴斯攀向本报记者进一步指出,如果全球化进程放缓,供应链缩短,各国都将更加关注的是国内的能源供应韧性,将对中国带来一定的挑战。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国有很大的出口份额,这将是中国面临的新的挑战。
《展望》探讨能源转型的主要趋势和不确定性因素,与之前的《展望》相比,本期《展望》将过去一年的两大历史事件纳入考量:俄乌冲突和美国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
《展望》认为,从能源视角看,俄罗斯能源供应的扰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能源短缺似乎有可能对能源系统产生长期重大影响。
戴思攀认为,任何成功和持久的能源转型,都需要应对“能源三重挑战(安全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的全部三要素。最重要的是,各国都希望加强能源安全,减少对进口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依赖,增加国内能源生产(多数可能来自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这表明冲突可能会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
过去一年,全球只是减少了部分化石能源供应,但社会经济生活却大受冲击,表明能源低碳转型需要有序推进,从而使得世界化石能源消费的下降能够与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的减少相呼应,避免未来能源短缺和价格更加高企。
戴思攀认为,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系统有深远影响。对能源安全的高度关注增加了对在本国国内生产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的需求,有助于加快能源转型。
《展望》指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化石能源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以及终端能源电气化程度提高。低碳转型需要一系列其他能源来源和技术,包括低碳氢、现代生物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而随着运营车辆效率的提升和道路车辆电气化加速,石油在道路交通中的使用减少,石油需求在《展望》期间下降,但即便如此,石油在未来15至20年内仍将继续在全球能源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天然气的前景取决于能源转型的速度,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导致天然气需求增加,与发达国家向更低碳能源转型所抵消。
戴思攀强调,最近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突显了低碳转型有序进行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世界化石能源消费的下降能够与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的减少遥相呼应。现有油气生产地产量的自然下降意味着在未来30年仍需继续对石油和天然气上游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