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扬子晚报共同主办的2023年度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为大家授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何成洲教授围绕跨文化戏剧的动机、运作和目标,跨文化戏剧如何挑战和更新不同文化观众的审美体验,跨文化戏剧如何获得不同文化中媒体的关注,中国跨文化戏剧如何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并且与培训班学员热烈讨论。
关注跨文化戏剧,让艺术评论更具多样化视角
一篇好的艺术评论,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也需要有多样化的视角进行呈现。如果说理论功底是土壤,那么多样化的评论视角就是土地上绽放的五颜六色的绚丽花朵。
何成洲教授指出:跨文化戏剧的三种范式可以给我们艺术评论带来全新的思路。首先,跨文化戏剧让戏剧舞台上不同的表演文化进行交叉。其次,跨文化戏剧研究可以推动跨国别的戏剧改编和演出;最后,在跨文化戏剧研究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全球化戏剧,促进了本土文化和世界的交融。众所周知,不同的表演地点,不同的表演方式都会带给观众完全不同的观演感受。
中英两国艺术家合作的“汤莎会《邯郸梦》”就是典型的跨文化戏剧,该演出在教堂内举行,打破了传统剧场镜框式舞台略显拘谨的观演关系,让观众感受到全新的剧场性和表演性。再如,中日版《牡丹亭》中,日本国宝级艺术家、著名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饰演杜丽娘,他一方面使用地道的苏白、纯正的昆腔进行演唱,一方面又把歌舞伎的形式带入昆曲,最终的呈现并没有违和感,反而是恰到好处,婉转动人。
可以说,跨文化戏剧研究为我们打开了戏剧研究的又一扇窗,也为艺术评论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视角。
关注跨文化戏剧,为成功的戏剧改编保驾护航
在跨文化戏剧中,经常会出现西方戏剧的东方改编或者东方戏剧的西方演绎等等,例如,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就借鉴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悲剧元素,与此同时,莎翁的戏剧也很早就被翻译成中文,被中国的戏剧院团搬上舞台。
往往一个国家经典的戏剧IP被改编搬上别国舞台时,也能获得较好的反响,甚至是巨大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经典戏剧作品的戏剧性都得到了很好地发掘和沉淀。即使不同国家观众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对于戏剧性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除此之外,何成洲教授表示:跨文化戏剧在改编和演出的过程中也会有发展。例如易卜生名剧《海达·高布乐》,在通过越剧的方式进行演出呈现的时候,一改原剧中对海达死亡的简单交代,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演绎海达自杀前的心理状态,深入刻画人物内心,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当然,跨文化戏剧还有可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其他样式的作品进行跨国别的演出、播出,这无疑也拓宽了跨文化戏剧的传播路径。
关注跨文化戏剧,帮助我们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众所周知,歌剧《图兰朵》是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何成洲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张艺谋版《图兰朵》、京剧《图兰朵》、川剧《图兰朵》的创作和演出情况。
可以说,中国创作的不同版本的《图兰朵》都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发展、再融合。这其中融入了中国美学元素,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以此来促进观众的文化认同,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何成洲教授认为:跨文化戏剧不仅沟通了文化,也构建了全球艺术的网络。在课程的尾声,何成洲教授还就跨文化戏剧的观演关系转变,世界主义的文化认同等话题与培训班学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通讯员:刘静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潘肖敏(实习)
校对 王菲